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鼻孔间距大于鼻孔至眼前褶长度的二分之一。背鳞具弱脊或于平滑的背
鳞间杂有棱鳞。尾梢腹面黄白色。
形态 全长127.5mm,头长12mm,尾长80mm,前肢长29mm,后肢长47mm。形似叶城沙蜥,体平扁而宽,头的长、宽约略相等而超过头高;鼻孔朝向前方,俯视难于窥见;鼻孔间距大于鼻孔至眼前褶长度的二分之一。头部背面鳞片小,平整光滑;眶上鳞小于背鳞,两眼之间有鳞29-30枚。上鼻鳞之间有鳞2-3枚,下鼻鳞之间有鳞3枚;自中央顶鳞至鼻鳞之间有鳞12-13枚;大部分枕鳞与背鳞的大小相似,仅少数鳞较小。
颈侧有短皮褶,体侧褶甚发达。背鳞具棱或杂有部分棱鳞;体侧鳞粒状,明显小于背鳞,胸鳞和腹鳞平滑或有棱迹。四肢纤长,前肢贴体前伸时,最长指可逾越吻端;后肢前伸最长趾抵达前眼角,胫部长于头长,第N趾的两侧有强栉,第III 趾仅于外侧具弱栉,第V趾有趾下瓣15枚。尾细长,超过喉褶至肛孔距的2倍,并长逾头体长的1.5倍;尾背近端三分之一的鳞片平滑,往后渐次出现弱棱,至尾梢部则具强棱鳞。
液浸标本背面灰褐色,有6条纵行排列的黑褐色斑点;头背具黑色小点及弯纹;四肢及尾背有暗色横纹。腹面黄色,尾部远端四分之一的腹面黄白色,稍前方有与尾背相连的黑灰色横纹。幼蜥尾部腹面有黑、白相间的横纹,尾梢黄白色。
鳞间杂有棱鳞。尾梢腹面黄白色。
形态 全长127.5mm,头长12mm,尾长80mm,前肢长29mm,后肢长47mm。形似叶城沙蜥,体平扁而宽,头的长、宽约略相等而超过头高;鼻孔朝向前方,俯视难于窥见;鼻孔间距大于鼻孔至眼前褶长度的二分之一。头部背面鳞片小,平整光滑;眶上鳞小于背鳞,两眼之间有鳞29-30枚。上鼻鳞之间有鳞2-3枚,下鼻鳞之间有鳞3枚;自中央顶鳞至鼻鳞之间有鳞12-13枚;大部分枕鳞与背鳞的大小相似,仅少数鳞较小。
颈侧有短皮褶,体侧褶甚发达。背鳞具棱或杂有部分棱鳞;体侧鳞粒状,明显小于背鳞,胸鳞和腹鳞平滑或有棱迹。四肢纤长,前肢贴体前伸时,最长指可逾越吻端;后肢前伸最长趾抵达前眼角,胫部长于头长,第N趾的两侧有强栉,第III 趾仅于外侧具弱栉,第V趾有趾下瓣15枚。尾细长,超过喉褶至肛孔距的2倍,并长逾头体长的1.5倍;尾背近端三分之一的鳞片平滑,往后渐次出现弱棱,至尾梢部则具强棱鳞。
液浸标本背面灰褐色,有6条纵行排列的黑褐色斑点;头背具黑色小点及弯纹;四肢及尾背有暗色横纹。腹面黄色,尾部远端四分之一的腹面黄白色,稍前方有与尾背相连的黑灰色横纹。幼蜥尾部腹面有黑、白相间的横纹,尾梢黄白色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与叶城沙蜥相似并同域分布于新疆阿克苏地区。至今尚未对此蜥进行生态研究。
国内分布
本蜥由Bedriaga依据N. K. Kozlov于1895年在新疆吐鲁番采得的1尾标本所命名和记述,赵肯堂于1977年8月又在阿克苏捕获2尾幼蜥。